我是杀猪的 发表于 2013-11-12 17:03:38

改革的穴位会点在哪?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

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日闭幕。会前引发舆论广泛猜测和讨论的中国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这也被视作习李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的本次大会,将如何绘就改革总路线图,各界抱以期待。
  中新网北京11月12日电题: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中国改革将迈入新时代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今日闭幕。会前引发舆论广泛猜测和讨论的中国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这也被视作习李施政纲领的首次系统性亮相。适逢中国改革“窗口期”,以研究全面深化改革为使命的本次大会,将如何绘就改革总路线图,各界抱以期待。

  全会今日闭幕 “改革总体部署”将面世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于2013年11月9日在北京召开,12日闭幕。这次会议在召开前即被媒体和中国民众与35年前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相比较。后者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按照惯例,全会闭幕当日晚间将发表公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向中新网记者谈道,这种新闻式的公报,将主要介绍这次会议全貌,重点指出会议的主要精神,透露出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
  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张希贤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公报旨在向全党、全社会通报本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尤其主要解决了什么问题,是对整个会议的全面介绍。
  在十八大以来的反腐风暴中,多名省部级官员落马,其中包括三位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成员,即中央委员、国资委原主任蒋洁敏,以及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和中石油原副总经理王永春等两位中央候补委员。分析认为,上述官员应该无缘本次全会,至于此次全会公报是否会涉及其委员资格的变动情况,值得观察。
  另外,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中,最重要的就是《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此前于10月29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稿进行了修改,并提交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
  “《决定》应是对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将从全局勾勒未来中国改革的总路线图。”汪玉凯说,舆论普遍认为,这次会议或将开启中国改革“2.0时代”,那么这个《决定》就将是对“2.0时代”的总部署。
  谈及会议公报与《决定》的关系,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谢春涛教授告诉中新网记者,公报是关于全会情况的全面介绍。会议成果不仅仅是《决定》,当然《决定》是会议最主要成果。
  如何回应关切 “纲领性文件”备受瞩目
  随着会议接近尾声,舆论渐渐聚焦这次会议审议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份文件被舆论解读为“中国改革新程的总纲领”。
  有外媒直接指出,“全球视线聚焦东方,急欲一睹决定中国未来命运的改革方案真容。”观察中国社会,改革方案将如何回应民意关切,也成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各界之所以如此关注三中全会,反映出自1978年以来的改革是深得大家认同的。”谢春涛说,特别是中年以上的人,在他们看来,改革不光对国家利好,对个人更有切身利益。正因如此,中国民众才如是期许此轮改革。
  改革的最终目的在于惠及人民。此次会议召开之际,有调查显示,中国民众的改革诉求集中聚焦转变政府职能、缩小收入差距、打破垄断、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金融体系改革等“硬骨头”。
  在汪玉凯看来,即将面世的《决定》,虽是纲领性的改革方案,但对民众的改革期待料将予以回应。他说,“土地、财税、金融、收入分配等社会关切的‘硬骨头’,改革方案应会给出具体、新颖、清晰的路径,不会太过于笼统和模糊。”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向中新网记者分析称,这份关乎中国改革命运的顶层设计,将会强调整体性、协同性与全面性。
  “过去谈改革,多是强调以经济为主题的改革,这次会议将强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位一体’的改革。”竹立家说。
  “除经济改革之外,解决腐败的政治改革和解决环境问题的综合体制改革等也迫在眉睫。”张希贤也谈到,当下中国,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改革与升级,其中,发展是主线,反腐败的政治改革是保证,生态环境的改革与建设等则是基础。
  改革将进落实周期:破利益格局 阻力伴全程
  利益格局要调整,体制机制要创新,各方诉求需平衡,发展方式待转型……十八届三中全会闭幕后,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国改革的“攻坚战”其实才刚刚开启。
  按照惯例,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围绕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将在全国掀起,中央和各地也都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宣传会议精神。在受访专家看来,这种学习贯彻本身也是再度凝聚改革共识的重要过程。
  “改革就是要调整利益格局,改革的推进需要全社会协同,总体改革方案公布后,全社会要对这一方案再度达成共识,要让各方都能认知、认可这个方案,将改革决心化作社会行动。”汪玉凯说。
  竹立家认为,中国的改革需要制度推动,也需要制度联动,在总体改革方案出台之后,全国各地各部门将围绕这一改革路径出台具体配套改革措施,此后,中国全面改革的格局才能展开。
  “总体改革方案公布之后,中国的改革就进入‘落实周期’,而这个阶段才是改革的关键。”在竹立家看来,改革的推进要看落实的效果,改革的意义要看落实的质量,改革的难度则要看落实的阻力。
  竹立家说,中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面对日趋固化的利益藩篱,“触动利益之难”不仅在改革方案的制定过程之中,还更多地体现在改革部署的落实过程之中。
  分析称,此次全会出台的总体改革方案,将是化解社会深层矛盾、纾解内部压力、推动经济结构转型的“药方”。然而,有了“药方”,改革战才刚刚开打,战役的前方,则是一条充满险阻挑战的荆棘之路,这需要执政层的勇气与智慧,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协同联动。
三中全会今闭幕 A股翘盼改革红利

  周一,沪深两市大盘先抑后扬,在连续3天调整之后,股指出现了局部的止跌阳线。截至收盘,沪指涨0.16%报2109.47点,成交金额599亿元;深成指涨0.16%报8168.67点,成交金额652亿元;创业板指涨0.13%报1212.69点,成交金额165亿元。两市共有1646家个股上涨,628家跌,涨跌比约为3:1。非ST类涨停个股20家,跌停个股8家。
  过分做空有风险
  从盘面分析,权重股银行股挺身护盘,铁路、运输等明显走强,而题材股也趋于活跃,有资金低位吸纳。两市涨停个股较上周有所增加,达到22只,而跌停个股只有8只,下跌幅度为5%的股票也大幅减少,这意味着杀跌已近尾声,赚钱效应逐渐显现。市场憧憬三中全会出台超预期改革方案,而从历史来看,改革所带领的行情也将会是超预期的行情。
  从成交量看,昨日沪指全天成交金额599亿元,已经触及股指自2270点调整以来的地量水平。而调整途中成交量的进一步萎缩,体现出股指震荡下行的动能衰竭,调整空间十分有限。另一方面,随着三中全会改革政策的落地,主力的持续低吸动作极可能已临近尾声。因此,599亿作为反弹以来的地量,可以认为是开启强势反弹的预兆。
  从技术上看,短线15-30分钟MACD红柱初露,且多重底背离累积,逆转随时发生。昨日十字星是止跌之星的概率大。同时,上证指数昨日的最低点2093.63点与10月29日的最低点2093.45点遥相呼应,K线上形成了双底形态,企稳的意味较为浓厚。
  从盘后其他品种分析,A股股指期货尾市强劲翘尾;港股恒生指数在A股收盘后强劲放量拉升,收盘大涨325.6点,涨幅1.43%;恒生国企指数更在午后一路上扬,以全天次高点10582.90点收盘,上涨192.17点,涨幅1.85%……种种迹象显示,A股反弹的时刻到了。
  改革促A股重拾升势
  虽然昨日上海自贸区板块跌幅较大,但绝大多数机构认为,在经济转型周期中,国企改革确定性较大。当前市场对国企改革领域充满期待,而这样的改革很可能在短期内对资本市场产生直接影响。国企改革的影响将是跨区域和全国性的,其广度和深度将会超过市场预期。
  改革红利释放是长期过程,有望吸引主力机构长线资金布局。“国家队”社保基金已连续5个季度增仓,目前社保持股市值正创出历史新高;截至10月,QFII已连续22个月新开A股账户,10月底其账户数比年初增加54.1%,QFII三季报持仓市值创6年来新高,并在三季度继续大幅增持;以中石化为代表的产业资本出手,11月首周共有12家公司获控股股东增持,新一轮增持潮正兴起。事实上,一个更市场化而开放的A股市场,正吸引更多的国际资本流入A股。央行数据显示,9月中国金融机构外汇占款新增量达1264亿元人民币,与六七月的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另外,国家外汇管理局的银行结售汇数据也显示,9月银行结售汇顺差268亿美元,连续第二个月出现顺差,且顺差额比8月大幅上升。
  随着经济的回暖,非金融企业的盈利将加速增长,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有望成为中国迈上新一轮改革之路的起点,一些主流机构开始看好A股的未来。中金公司认为,随着四季度和明年一季度增速可能好于预期,改革预期逐步落实,A股市场有望在年底开始逐步企稳并重拾升势。中金预测,沪深300指数在2014年将有15%-20%的上升空间,对应的点位在2700点-2800点左右,上证指数将在2450点左右。(证券时报)
 三中全会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改革无坦途,路该怎么走?
  35年改革实践,我们党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高超的智慧不断探索改革路径,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创造了推进中国改革大业的方法论。
  方法正确,改革事半功倍、破浪前行。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时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是对改革经验的宝贵总结,对改革方法的科学概括。
  十八届三中全会将把握改革规律,为改革再次谋篇布局。
  “上”与“下”的呼应——
  摸石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
  今年10月底,一项新举措牵动人心——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在全国推进。
  此前,按照政府转变职能、简政放权的总体改革思路,北京中关村、上海浦东、广东等地先后试水企业登记制度创新,“宽进严管”引发企业注册热潮。
  它是顶层设计与“摸石过河”相结合的成果之一。从发轫于安徽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到萌芽于深圳小渔村的特区开放,35年来许多重大改革都源自地方创新,再由国家指导支持,最后在全国推广普及。“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良性互动,折射“中国智慧”。
  改革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当改革打响攻坚战,迫切需要把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结合起来,在摸石过河中把握规律,在统筹规划中推进改革。
  强调顶层设计,是改革的大局观。
  趟深水,过险滩,“导航仪”不可或缺。有科学的顶层设计,才有合理的改革路径;有明晰的系统谋划,才有扎实的改革措施。
  我们面对着这样的现实:表层麻烦解决了,深层问题凸显了;显性症结化解了,隐性风险浮现了;发展水平高了,诉求也更庞杂了。新旧矛盾纠结,利益藩篱交错。缺乏顶层设计,改革难以凝心聚力,有的改革不仅要顶层设计,还要顶层推动,全面改革拒绝碎片化。
  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涵盖政府职能转变、市场体系建设、金融体制改革等;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涉及国家企业居民之间、中央地方之间利益格局的重大调整……啃掉这些“硬骨头”,非一个地方或一个领域能够单打独挑,必须从顶层谋篇布局。
  十八大报告提出“完善体制改革协调机制”,今年9月,35个成员单位组成的经济体制改革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直接受国务院领导,超越条块利益的顶层设计有了更具体的依托。
  尊重基层首创,是改革的群众观。
  不久前,一份《关于促进改革创新的决定》在上海出台,给不少人带来观念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奖励改革创新者,更强调对“未牟取私利的改革创新失败者”实行“免责”,允许试错,宽容失败。
  亿万人民是改革主体。尊重基层首创精神,就要集思广益,鼓励先行先试,让群众探索实践的涓涓细流,汇聚为推动改革的滚滚热潮。越是牵涉面广、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改革,往往难度越大。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让每一份改革方案集民智、顺民意,才会破解千难万难。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十八大以来,上与下的呼应,最大程度聚合着改革正能量,激发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
  “点”与“面”的协调——
  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
  9月29日,中国境内首个自贸区在浦东揭牌。这块28.78平方公里的“试验田”,要做的文章并不止于“自由贸易”,还涉及外资、财税、物流、政府行政管理等诸多领域的改革探索。
  “不是栽盆景,而是种苗圃”。在自贸区的框架设计中,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思路清晰可见。
  改革从一开始就非简单的修修补补。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总布局,全面深化改革更需把握好点与面的辩证法。
  全面,意味着不能单兵突进。
  改革不断深入,各领域各环节改革的关联性互动性明显增强,每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
  推进新型城镇化,户籍屏障不拆除、公共服务不均等、福利沟壑不填平,农民如何变市民?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银行存贷利差缩小、竞争加剧,金融风险如何防控?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企业成本上升,经营困难如何应对?完善社保制度,必然加大财政收支压力,财税体制如何与此相适应?
  改革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必须增强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全面,并不代表遍撒胡椒面。
  深化改革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选择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作为突破口,以点带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对改革大局尤为关键。
  矛盾有主次。抓准主要矛盾,“小切口”能解决“大问题”。十八大以来,简政放权这一“马前卒”疾步快跑,2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取消或下放,推动政府“自我革命”;“营改增”渐次铺开,对进一步理顺中央和地方财税关系形成倒逼……牵住牛鼻子,可以“一子落而满盘活”。
  诉求有缓急。更好的教育、更满意的收入、更公平的社会、更清新的空气……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的问题,就是改革要触及的“穴位”。在这些紧要处发力,改到痛处,改得彻底,既是改革的题中之义,也能凝聚社会共识、提振改革信心。
  没有整体推进,改革会顾此失彼;不搞重点突破,改革会节奏迷乱。
  眼前和长远相统筹,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渐进和突破相衔接,把握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展示了我们党从容驾驶改革航船的智慧、技巧与能力。
  “变”与“稳”的平衡——
  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度结合
  改革既要谋变,也要求稳。
  35年的改革没有采取激进式休克疗法,不搞一步到位,而是采取“小步走、快步走、不停步”的渐进办法,避免社会震动过大,较好处理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改革是动力,停不得;发展是目的,慢不得;稳定是前提,“冒”不得。今天,改革发展稳定彼此交融的态势日益明显,相互作用的趋向更加突出,必须在三者之间找到平衡点,确保全面改革顺利进发。
  把握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胆子要大,步子要稳。
  胆子大,才能啃动“硬骨头”。全面深化改革处于经济转型的新阶段,面临多元多变的新环境,改革不再是先前皆大欢喜的“帕累托改进”,需要用更大的政治勇气闯关夺隘,不失时机地大胆开拓。改革越前进,发展就越有底气,抗风险能力越强,越能获得积极的社会稳定。如果因为局部利益和短期风险而顾盼犹疑,就可能前功尽弃。
  步子稳,才能掌好“方向盘”。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无论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还是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都应科学权衡。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更要稳妥谨慎,任何改革方案的设计和推行,必须统筹各方利益关系,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消解隐患,使改革从易到难、从小到大、从外围到核心、从增量到存量循序推进。
  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
  今年,改革新政密集出台,项项造福社会造福人民:“营改增”为企业减轻上千亿元税负,20多个省份出台大病保险实施方案,中央财政安排50亿元用于专项治污,涉农资金整合拉开序幕,制约民间投资的“弹簧门”、“玻璃门”、“旋转门”加快打破……
  改革的唯一价值,是为人民而改革;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为人民而发展。如果改革红利不能反映在老百姓身上,发展成果无法惠及最广大群众,改革会失去动力,发展将没有意义,稳定的环境就难以保证,建设和谐社会就离开了民意根基。
  “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
  从利益格局的调整,到体制机制的创新;从各方诉求的平衡,到发展方式的转型……挑战前所未有,改革稳中求进。有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指引,有体现人民意志的改革布局,有凝聚各方智慧的改革方法,中国式的改革道路越走越宽广。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改革的穴位会点在哪?十八届三中全会今闭幕 改革纲领性文件即将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