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古老的历史!你知道吗!浅话洋河!!!!!!
本帖最后由 福星高照 于 2012-4-7 20:36 编辑李仰来洋河古老而神秘。古老:一万年前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公元前八九千年前发明了农业和畜牧业,公元前3000年前这里是古老文明初起,公元前26世纪黄帝战胜蚩尤(今郑楼镇大碾村)这里是前沿阵地,秦王朝实行郡县制,这里已设地方行政机构。
神秘:几千年来,万朝万代这里建筑辉煌,早具城镇规模,而无大量文字记载,鲜为世人所知。几千年隶属宿迁县,解放后,1948年8月11日划属泗阳县,至今已63载,泗宿两县志,对洋河的记述都寥寥无几,世人议起洋河,都含糊其辞,说不清,道不明。宏伟的城池
其实,洋河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底蕴深厚,名胜古迹,文物丰富,是中国古镇之一。就其城的规模而言,也不可小觑。上至封建王朝,下迄民国,历朝历代都为其发展壮大,面貌更新是其历史所验证。
城池建筑是古今名城模式。由内城和外郭二重组成。雄峙古黄河岸,明末起横跨拦满河东西两岸。西濒白洋河,南临通京大道。城的环境得天独厚,位置,地处要冲,水路交通方便,具备了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墙高8米,厚6米,底宽12米,顶厚4米,墙顶外设垛口,以应军备,砌女墙,高1.5米,女墙为城墙上凹凸形的矮墙(唐代大文学家有《石头城》诗赞曰:“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墙顶修有宽阔通道。城址略成长方形,东西广2000米,南北袤1000米,周围全长6000米,面积为二百万平方米。
城设四门,分东西南北,门额出方形斗字,东西朝阳门,西曰庆成门,南曰太平门,北曰天佑门。城门高5米,宽4米,呈拱形。城门上设城楼,长宽各4米,面积16平方米,高4米,对内对外各置两个瞭望窗口,每个窗口为20.5平方米,供瞭望和射击使用。墙为土、石、砖混合结构,平面不规则,四边城墙均有曲折,部分略带弧形,蜿蜒如古今中外驰名的万里长城起伏,雄关漫道。高高的城墙,大大的城门楼,远远望去,气势雄伟,豪华壮丽,充分显示出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近处观之,城墙挺拔俊伟。城墙巍然屹立,大有不可侵犯的雄雄威武之势。
在城南门,即太平门,东西两内侧城墙脚下,一与城门相聚400米处,各建造一座20米高的大炮楼,赫然耸立,直矗云霄,形体壮硕,气势磅礴,为城门左右翼。东云蓝旗炮楼,在聚奎门内(今新集街南头)。西曰白旗炮楼,在西大圩门南200米处(今洋河酒厂第二生活区南院墙内侧。雄踞城墙之上。居高临下,虎视眈眈,远视百里,似有千军万马也不敢靠近之势。
登斯楼也,极目远眺,洋河大地,天然之胜,一揽无余,尽收眼底。
俯瞰全城,城郭街市,楼台亭阁,轩昂宏伟,辉煌瑰丽,霭霭人家,依依屡烟。举目北望,黄(河)水滔滔,烟波萦带。渔船东去,极目潇湘,天水一色,心旷神怡。回首西顾,白洋河上,白云点点,风帆隐现,云涌雾腾,缕缕雨徽,莺燕翱翔,飞流献影。近视拦满河,碧绿清澈,流水淙淙,垂柳拂岸,绿荷争妍。侧耳倾听,男生高歌,女声低吟,小鸟啾啾,田蛙呱呱。遥看蓝天,通京大道;车来车往,奔忙如梭,商贾兼程,披星戴月。如带的护城河
护城河在城墙外墙根处,宽10米——20米,深3米,似不可测。河水荡漾,水色清碧,宛如透明宝石,城墙倒影,显现河中,景色清幽,殊为奇观。河如玉带环绕城围,与高大城墙构筑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护城安全,固如金汤。
护城河上南北城门外有吊桥。南城门外建桥两座,并列河上。桥面宽均为6米,南桥为砖砌拱桥,单孔拱券式,桥面青石板铺设,坡度平缓,便于人行,跨度24米。北桥为木梁木板吊桥。桥面平稳如砥。桥下流水如云,两桥之间距离为2.5米,三步即可跨越两桥,北为洋河72景之一——“三步两座桥”;北倚城楼,南濒太平大街,桥栏精美,飞壁流云,自成天然佳境。北城门外,护城河上只设木梁木板吊桥一座,面宽6米,跨度24米,桥面平稳。桥下流水清碧。此处护城河北面为沼泽芦苇地,向北宽700米,东西长2000米,为护城的天然屏障。因此,曾麻痹了“大日本皇军”,造成了八路军由此夜袭日寇据点成功;也由此,成功地夜袭伪区公所。
东西城门外,护城河上,均不置吊桥,只有单孔拱券式拱桥各一座,横跨护城河,跨度15米,面宽7米,东西长30米,跨度大而桥面弧形平,桥为砖石混合结构。底基为大块条石铺就,孔用砖砌成,桥面铺设青石板与路面相接。此一设计,既使流水通畅,减少水阻碍,又减轻拱券与地脚的载重,构思精巧,是国内桥梁普遍使用的经验。有宋人赋诗赞曰“架石飞梁尽一虹,苍龙惊蛰背磨空,云吞月轮高拱北,雨添春水去朝东”。西大圩门外的桥与南去的拦满河上的四座桥构成五桥一景图,此又为洋河七十二景添加一景。多姿多彩的城外城
洋河城池和国内多数城池一样,有城就有郭。洋河外城除北门外没有,东南西三门外都有。东大圩门外,分为东和南两城。外城,习惯上称小圩。东大圩门外直至教军场,约三里,中间一条大道,两边建有民房,为居民住宅区。
南小圩又分东西小圩两部分。东小圩为米市街,北至护城河,南至南小门,全长800米。南小门有简易城门,外有木梁木板吊桥一座,宽4米,桥墩为块石垒成,坚固稳定。沿街向南约200米长的大路与通京大道(今徐淮公路)连接,可通南北二京,西小圩为米市街中断磕头桥(今硚口)向西,穿过麒麟桥便是,此圩为东西短南北长的长方形,圩中有十字路,向南600米可通通京大道,向西800米与太平街相通,向北300米隔护城河与聚奎门相望。此圩有三处景点:麒麟桥、鱼篮庵(即奶奶庙)、大铁钟,各为洋河七十二景之一。
南城门(太平门)外,过“三步两座桥”是太平街,即太平市,圩子紧密,街分两道,即为前后街,全长千米之外,街面为青石板铺就。圩门分东南西三门。东门过聚仙桥与东小圩毗邻。南有小南门,有高大城门和城楼,外有木梁吊板一座,向南1000米与通京大道相接。西门,称水圩门,门外有木梁木板桥一座横架拦满河上,称二桥。圩外有居民区三处:蒲包庄、彭家井、小磨香油。此圩景点有十处之多,皆为洋河七十二景之一。
西大圩门外的西小圩。此圩向西蜿蜒长约1000米,居民区有五处之多。交通便利,向南向西均可直通通京大道,向北为黄河沿岸,此圩景点不下十处,皆为洋河七十二景之一。此圩西尽头——西堤头,俗称西堆头,是洋河解放后消灭国民党军的革命圣地。
古老而神秘的洋河,历史演变,岁月沧桑,辉煌和疮痍同在,建筑与毁坏并存。几十年遗存之所见,几百年几千年前古迹之所忆,不揣浅拙,请知情者指正,补正。 浅话洋河(二)
李仰来
洋河是古镇,一个“古”字了得,与广东福山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河北景德镇齐名,合称我国古代五大名镇;一个“古”字道出了千古绝唱:古河、古井、古寺庙、古街、古巷、古城墙、古桥、古坊、古建筑等古迹;古民风、古习俗、古文化等古韵味,无不述说着古镇昔日的古朴,无不展示着古镇昔日的繁华。古朴优雅的中大街古镇最繁华的地段,要数古老的中大街。中大街位于古镇中心部位,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为一条街。街为东西走向,整条街道蜿蜒伸展,首尾不相望,街深莫测,是我国古代街衢典型走向。东从东大圩门起,西至西大圩门止,全长2000米,街面宽5 —6米。中大街是商业街,其建筑形式也以商贸为主。街依房建,房与街齐,屋脊相连,店铺鳞次栉比,古香典雅,是一条具有自秦汉至明清建筑风格的步行商业街。建筑体量不大,色彩淡雅,古朴。水磨青砖高墙,一色小青瓦,构成了古建筑的群体美。为了使大街与南北后街生活环境相勾通,特设计一些宽窄不一,与街道交叉的巷陌。大街店面多为单开门,即为开闭式,且都是砖木结构,以梁柱为骨架,外实砌扁砖到顶,每遇巷口山墙,一般都有高低不等的封火墙,墙上盖瓦,粉墙青瓦。各家店面檐口斗出1.5米厦檐,为行人夏天遮日光,全年避雨,全街两旁构成两条长廊,十分壮观。店面门楣上,一般都有木雕,或戏剧人物,或花鸟虫鱼,或飞禽走兽,栩栩如生,装饰雅观。一般店面都是以本店字号的金字招牌,牌大方,字苍劲,以招揽天下客商。店面有沿街开闭式,即临街为可灵活装饰的槽门,卸去门扇,店堂全部展开,以示店内商品,便于营业。内开天井式,即用天井采光,天井四周房顶的雨雪水均归属天井中,谓“四水归堂”、“五岳朝天”,是经商人“聚财”之义而产生。大街店面房屋,一般为前店后坊,前店后仓,前店后居。由于大街呈古老风姿,又被誉为“活动着的清明上河图”。大街两旁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店面融休闲与营业为一体,西大圩门至打铜巷一段为休闲兼有营业。居多户主以田地佃出为生活来源,房屋为民居,不做生意,不需设店面。也有几家店铺相夹其间,从西向东为杨家票号(小银行之类),汪记绸缎庄,闫家面条坊,吴家干子店,马泰山中药店。打铜巷里的徐家澡堂,元大酱油店,蒋召甫旱烟坊,周慕遵油坊。几家酿酒作坊也集中在西段,都在南北后街,北街有北滩槽坊、叶国章槽坊,南街有兴丰槽坊、太平桥槽坊等。这些槽坊生产在家,店面售酒,远销全国各地,远销南洋各国。曾在1915年获巴拿马金奖,为国增光。打铜巷至双莎砬为中段,是商埠营业集中的地方,张家钱庄,时为商家汇兑变通;谢家邮政局,为民通讯,遍及全国,邮递经济信息,报递百姓平安。罗家当铺生意红火,方便百姓,而苦了穷人,“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饱含穷苦人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多少辛酸,多少遗憾!这是当地穷苦人生活的真实写照。方居任中医门诊部却救死扶伤,为百姓去疾除病。几家洋布店都是名闻遐迩的老字号,有陆祥和,廖惠之,徐殿侯,王仲华等。梁架金银首饰店为妇女儿童披金挂银,增光添彩。宋家蜡烛店,吴家西药店,王家山货店,张家八仙行,江记印刷社都名列其中,一些做小生意,小买卖的也不失时机地扯起红布旗子开茶馆,挂起金字招牌开饭店,门前支个凉鞋摊,蹲在街边就吃面,过着怡静和悠闲的生活。小贩们身着竹篮卖萝卜提着挎斗卖花生,来往穿梭,叫卖声,吆喝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给古街凭添了一些热闹繁荣景象。晚上,各家店铺亮起了汽油灯,等量为1500支光,一条街照耀如同白昼,给古镇增添了无限的光辉。蛛网似的古巷先人们对街道建房,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布为棋局式,“一街十五巷”。古巷与大街垂直,呈南北走向。长街短巷,纵横相接,犬牙交错,排列有序。古巷宽2-5米,深100-200米。古巷排列顺序,从东往西数:街南巷依次为准醍(ti 饮醍,佛教最高佛法)阁,双莎砬、财神阁、当铺巷,小济堂巷,北滩子,围墙巷。与中大街平行的南北各有一条南北后街。距中大街约100-200米,南北后街宽约2米。南北后街还有若干小巷与之垂直相交,这样,小巷就多得密如蛛网。古巷又多又深,曲径通幽,纵横交错,迂回曲折,且错综复杂,但不凌乱,也不拼凑,这是依照“横补直泄、补泄相济”的古老风水原理来规划的。自然形成“南通街,北通街,南北通街通南北”的形式。相反,小巷为南北后街分割成大大小小的院落,错落有致、棋格间民居、邻里相接,唇齿相依、呼应顾盼、鸡犬相闻、虚实藏露、寺庙亭堂、零星井池,点缀其间,倒给人一种追溯感。民居中,粉墙黛瓦,高低错落,黑白相间,淡雅清秀,将古镇装扮的妩媚动人。在长短不一,拐弯抹角深巷中行走,犹如步入迷宫,走进神秘的八卦图,外人进入古巷,如无当地人指点,很可能会迷路。小巷通幽,小巷与较宽的巷道相连,使小巷和全镇相互贯通,联通里里外外的世界,为人们提供进进出出的便利。洋河那些寻常而又不寻常的巷陌,寻常的人家,那蕴含着洋河最为迷人的景色,宛如一支幽幽的洞箫,深沉优雅,意境绵绵悠远,悠然自得,温和世面。虽历经岁月沧桑,仍能透露出一股幽邃的苍凉之美。经典的民居街南街北的民居一般为三合院或四合院,堪称中华民居之瑰宝。房屋的间数皆按八卦阴阳说取单数(阳)。房屋布局也都以正堂屋为首,左右厢房为双臂,门房为足,寓意“合家欢”。房屋一般以砖木瓦或砖木草结构,墙为扁砖砌成,内为二梁三间房,中间为堂(亭),两头为房。院的周围有高大的围墙,使人领略到洋河人古时的风貌。古居一般宅院设影壁,在大门里正中部位,与大门、影壁、堂屋正门在一条中轴线上,其高度高于大门,堂屋正门,制作精巧,构思奇特。边框和底座一般用砖雕或石雕,刀法朴实,配以俊秀典雅的颂辞、壁画、楹联,散发着迷人的文化底蕴,其面貌和工艺水平都令人叹为观止。光洁的石板路中大街街面与之相交的十五条巷道皆以青石板铺就而成。这里的青石板路不同于一般常见的青石板路,乱石铺锦,巨细相间,清亮光洁,如诗如画,脚感深厚。特别是磨光的石面上有五颜六色的自然图案。人们走过的五花石板路已经历了几千年的磨砺,路面斑斑累累,凹凸不平,但路面难有积水,故有“下雨半月不湿鞋”之说,而又光洁鉴人。那是几千年来人来畜往,人踏马踩车轮滚滚留下的痕迹。每块石头都磨得细腻光滑,铮铮发亮,尤其在雨天,雨水冲刷下,熠熠闪光,更成为古镇一道难得的风景线。这是悠远斑驳的岁月,弥漫着醉人的古香古色的韵味。石板路另一个特点是青石板规格不一,形状各异,石板间都用榫扣镶嵌,饰出图案光洁如洗,好像一幅独树一帜的地毯,行之踏之,犹如弹奏一首乐曲,别有一番情趣。特别是古道中间一条微浅切窄且直的车辙,似人工,似自然,那是工匠们精心设计而制作的技术极高的工艺品,可与现存的1420年前的赵州桥的工艺相媲美,令人浮想翩跹,犹如回到久远久远的年代。历史悠久的洋河古镇,带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其选址之考究,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装饰之美,营造之精,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蕴藏其中的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李仰来洋河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业发达,景色秀丽,是一座古朴幽雅的古镇,素有“小苏州”,“小上海”之称,更是昔日名人辈出,文化发达的重镇。自古以来,民风纯朴,知书识礼,儒风沿存,素有“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之美誉。自隋以来,重教兴文;明清时,有书院、义学、私塾10处之多;清代有“文献名邦”之称谓,被誉为“文学江淮第一镇”。重教兴文镇内西大圩门至打铜巷的中大街西段,古建筑错落有致,街巷相通,具有浓厚的封建儒商文化风格,出现了许多雄商巨贾,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一方面尊师重教,创办学社、私塾、书院,一方面用儒家传统格言、警句、对联装饰住宅,如对联“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以启迪教育后人,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历史格局。多年的古祠、古庙、古书院,融书院文化、庙宇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这些古文化建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精美绝伦,令人称奇。那些浓郁的文化风情,叫人叹为观止。举人府邸中大街西段,打铜巷口对面向西20米坐北面南有一处气势宏伟的四进三井的住宅,富丽堂皇,此是清光绪皇帝钦赐的薛梦梅举人的府邸,建于1905年秋。大门为紫漆打底,门环一对分在左右两边,为虎头铜环,其虎面虎势雄威。大门上一幅对联为“东鲁世泽,南国家声”。字体正楷浑厚苍劲。门眉上方雕刻着“儒林郎”三个正楷大字的青石匾高悬在屋顶。蓝底金字,在阳光下,耀眼醒目。石匾旁衬托着许多块方砖雕,画面表现精细,耸秀的山峰,淙淙的泉水,弯弯的老树,悠闲的放牛娃,云雾中的寺院等图案,显示了学子幽静的田园生活,展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紧偎紫漆大门两边是一对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而成的石鼓,基座棱角分明,雕刻精细,琉璃光滑,高1.2米,鼓面为荷花绽放,绿叶扶持,边缘为一圈凸出的芝麻花,圆点围成,像似为击鼓升堂所制。大门前专门设立旗杆,以褒奖族中出仕之人。出仕者都有一根属于自己的旗杆,刻有自己姓名和功绩,以激励后人,颇像今天的光荣榜。生活在这样氛围中的族人子弟大多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受其感染,邻家子弟也颇多效仿,大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读书的韧劲。打铜巷,竹竿巷数代人才辈出,有多人成为文人,教师,学者。此旗杆后来移至书院文庙前。前进与二进之间的庭院宽敞,建有照壁一面,墙面上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鸟兽图案美观悦目,两边对联“物华天宝地,人杰地灵时”,墙脊顶两头各塑一条龙,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甚为壮观。二进与三进庭院之间,正房与两厢房,以满足族人聚会,议事。三进与四进之间较为狭窄,但不失优雅,供接待外客之用。第四进正堂与厢房颇具独特,正堂大门对联“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使族人受到向上启迪和进取家训。东厢房建一座象征性文塔,塔壁上装着“古榕挂月,四水归源”条幅,还建有水塘晒坪,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以此寄望后代人才辈出。为了广开民智,兴办教育,供子弟学习的家族图书馆。四周壁上贴着宗族发展史和重大活动照片。顶梁柱上,蝇头小隶工整地写着地方和宗族中有名望的人的生平事迹,以激励后来者。正厅内满目雕梁画栋,菱花门窗,配有精致的木雕形,有风景、人物、花鸟、人物等,每块木雕都表现一段古代的故事,如“苏武牧羊”、“天花散女”、“寒山寿寺”等,雕刻细腻,栩栩如生。院落地面上用各式各样的卵石,碎石等嵌拼的各种图案,具有代表“福”,“寿”的吉祥图案,体现审美格调和精湛工艺。举人其人古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以教育发达,文风炙热而名闻徐、淮、扬、连苏北各洲府郡县。科举时代,秀才,举人,近代民国时期大学生数不胜数,众多名儒则是他们中的典范,最为杰出的要数清末时期的举人薛梦梅,世人都知道他是举人,其实是拔贡,明清时,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一次至省里举行的考试中,取者成为举人。中举者,才有参加下午在首都举行会试的资格。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廷考试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薛梦梅,曾用名石桥,生于清朝德宗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随母度日,母明大义,教子有方。薛梦梅,少年壮志,聪颖过人,发愤读书,立志成才,20岁中举,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25岁以拔贡赴北京朝考,获七品法官衔,分发江苏任省会地方审判厅刑庭推事兼庭长。民国元年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历任靖江地方监察厅厅长,江西安远,石城等知县知事,后调任江西财政厅厅长。军阀混战时期,化名石桥,在扬州行医,抗战后期返乡。薛梦梅深明大义,以己之出身,走上仕途的经历,创办书院,教育下代人。积极动员塾师以集体力量,发挥群体作用,创办新式办学形式,既教授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又结合当前国家时局,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首先动员薛氏家族入学,以其为主体,开办宗族办学之先河。投资教育,使洋河民间从此沿习着尊师重教乐学之风。和平书院和平书院为薛梦梅在洋河镇主创。目的以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族人及地方民众子弟,使其人才辈出。书院选址在夫子庙,即孔庙,文庙,在打铜巷尽南头,太平门内东侧。此为“两步三座庙”,与太平门外的太平桥“三步两座桥”相对应,同为洋河72景之一。是典型的古风古典。三座庙为“观音庵”、“五福堂”、“夫子庙”。所谓“两步三座庙”,即在两步范围内即可见到三座庙。其庙宇规模高大宏伟,非一般庙宇可比。三座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九级厅古建筑群,大前门,中天井和后天井分别有三级石阶,因而得名。九级厅的文庙是最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精华,颇具匠心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融人物、山水、花鸟、故事为一体。工艺精湛,寓意深刻,文化高雅。书院生源为薛氏子弟居多,30人,胡姓、张姓、韩姓、陆姓等子弟近10人,总共不足40人。书屋待建,暂用文庙禅房,桌凳暂由学生自带。书籍,文具等文化用品皆由薛氏统一免费发放,免费入学,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由薛氏按月发给粮食,以保障学生顺利学习。学习内容以孔孟四书五经为主,因主教先生是胡仲筠,具有现代教学思想和方法,又加一些爱国主义时政和数学科目,也就是新的教学思想和旧式传统教育相结合,较之私塾馆的传统教学内容大有改革之现代思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教员,因薛氏长期在外为官,无暇顾及书院事务,即聘请胡仲筠先生主教。胡仲筠名明柏,字仲筠,住洋河竹竿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在校期间,参加过“五.四运动”,是“火烧赵家楼”积极参予者。毕业后受聘为天津某家庭教师。抗战胜利后,受聘于江苏八义中学任教,继任宿迁私立窑湾中学校长。因为人正直,与校董和地方官吏不和,遭受排挤,愤而离职返乡,回家时,还有一批学生追随到洋河就读,直到解放。他博学多闻,对高等数学研究甚深,文史功底颇厚。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倾注在旧体诗作中,其作品和文稿四书译注惜皆毁于日寇纵火。他的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也处于国内外时局战乱时期。他渴望自由、民主、和平,所以薛氏书院命名“和平书院”,也有胡氏的思想因素。三高小学由于胡氏是思想激进派,新式办学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赞扬、拥护和支持。学生数与日俱增,天天有新学生报名入学。一年来,学生为130人,分班为1-4年级。二年下来,已有学生210人,分班为1-4年级为初级小学,5-6年级为高级小学。学校已是完全小学校。校舍建设,一次盖了八口教室,24间;课桌凳一次添了400套。教师办公室,学生活动室,一应俱全。发展速度之快,教学设施之完备,学生数突飞猛进之增多,在宿迁县实属独一无二。洋河镇只有这一所小学,已满足不了渴求文化的人们,引起了宿迁县和泗阳县政府的重视,扩大教育教学领域。首先在:洋河镇东西两头各增加一所小学,也让学生就近入学。由于胡氏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得到深入发展。积极开展解放妇女运动,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旧理念,提出女子入学读书想法,动员女青年入学,开设女子班,这一破天荒的创举,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拥护和支持,一些商家和开明绅士积极送女孩入学。学校随之又打破了陈规,男女合班上课,根据其智力和学业成绩编入不同班级跟班上课,进一步有利于女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成绩。三所小学命名,米市街小学,按泗阳县小学排名为第二高级小学,简称“二高”。和平书院,根据宿迁县小学排名为第三高级小学,简称“三高”。西头,火神庙小学,因在白洋河岸边,遂叫白洋小学。三所小学,统一归属“三高”小学领导,三高小学领导,因胡氏年龄渐老,身体不适,遂由洋河开明绅士鲍念慈先生充任校长。抗战胜利后,由宿迁县教文署委派洋河乡张家圩张国钧先生担任校长。三高小学教师低年级分为:一年级陆少乙,二年级张耀环,三年级蒋裕锡,四年级校长兼任,五年级魏正彝,六年级陈洁如(女).二高小学校长王林书,镇长兼,白洋小学校长罗会芹(女)、金家英(女)。三所小学在洋河镇办得轰轰烈烈,给洋河各界输送了有用人才,为学子们向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种办学结构和形式延续到解放前夕。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镇留下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文韵和灿烂醇厚的文化遗迹,历史名人又有不同凡响的传奇和经历,共同构成洋河文化丰厚的基石,很是值得研究。 洋河的这段历史,现在知道的不多了! 真的假的啊,是不是想建点传说的景点来骗外地人啊 文章不错,与事实不符,有个坑就能说成是湖的感觉 虽然是洋河人还真是第一次了解这么多,楼主辛苦了
认真学习一下,希望看到楼主有更多的洋河历史的文章。作为一个来到洋河工作的新人我想知道更多! 洋河是一个古老文明名镇 我不晓得
洋河城应复古 楼主讲述的洋河过去的事情,我相信是真的,小时候就听老人经常讲过去洋河的事情,但没有楼主说的这么详细。 洋河原来这么历史悠久啊!! q我来啦顶一下 楼主从哪里来,知道这么详细,连县志里没有的都那么清楚 楼主说的很详细,居然提到了吴家西药店!!据说是当时唯一的西药店! 精彩绝伦!! 我小时候就听说洋河有许多寺庙,我们小街小学以前的操场上薄薄土下还有一道道的青砖墙旧址,(我亲眼目睹)现在还在下面。国民党的一位将军也是洋河人,韩德勤)(1891—1988),一名韩韬,字楚箴。原籍泗阳县洋河镇。父亲系清末秀才,以立馆教书为业。韩德勤兄弟三人,他排行老大。早年入南京陆军小学、河北陆军学堂、保定军官学校第六期。1918年毕业后分发北洋陆军任下级军官。后入川军第一混成旅,任旅部参谋、第一团团副。1925年负伤归故里。次年到广州,入中国国民党,得顾祝同保荐任国民革命军新编21师司令部中校副官处长。后随顾的升迁不断晋升。抗战期间任江苏省主席、鲁苏战区副总司令,参与徐州会战、策应武汉会战、参加冬季攻势等,又与进入其防区的新四军发生多次冲突。1949年1月任南京政府国防部联勤总部副总司令。时年3月退往台北。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1953年退役。在台湾后续任“国大代表”,曾任第一届“国大”第2~6次会议主席团主席。1988年8月15日,韩病故于台北家中,时年96岁。
我去!县志啊?? 让更多的洋河人了解洋河!让新洋河人了解老洋河的厚重历史! 不错,不错。想江苏扬州,江泽民。季建业,他们宣传的也不过如此。 我是洋河人为之骄傲 小时候老听我哥哥说起解放前后的洋河很美号称小上海 文革前后期好些古建筑 都被损坏 大小庙就有好多 佛像都是真铜 每当哥哥给我谈起过去的洋河都很遗憾 建议楼主采访70到80之间的洋河老人可能会知道的更多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