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河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商业发达,景色秀丽,是一座古朴幽雅的古镇,素有“小苏州”,“小上海”之称,更是昔日名人辈出,文化发达的重镇。 自古以来,民风纯朴,知书识礼,儒风沿存,素有“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之美誉。自隋以来,重教兴文;明清时,有书院、义学、私塾10处之多;清代有“文献名邦”之称谓,被誉为“文学江淮第一镇”。 重教兴文 镇内西大圩门至打铜巷的中大街西段,古建筑错落有致,街巷相通,具有浓厚的封建儒商文化风格,出现了许多雄商巨贾,以儒行商,以商助儒,商儒合一。一方面尊师重教,创办学社、私塾、书院,一方面用儒家传统格言、警句、对联装饰住宅,如对联“繁衍子孙昌盛发达,书香门第世代流传”以启迪教育后人,一直保持到新中国成立后新民主主义教育的历史格局。多年的古祠、古庙、古书院,融书院文化、庙宇文化、宗教文化为一体,这些古文化建筑,虽历经岁月沧桑,但仍精美绝伦,令人称奇。那些浓郁的文化风情,叫人叹为观止。 举人府邸 中大街西段,打铜巷口对面向西20米坐北面南有一处气势宏伟的四进三井的住宅,富丽堂皇,此是清光绪皇帝钦赐的薛梦梅举人的府邸,建于1905年秋。 大门为紫漆打底,门环一对分在左右两边,为虎头铜环,其虎面虎势雄威。大门上一幅对联为“东鲁世泽,南国家声”。字体正楷浑厚苍劲。门眉上方雕刻着“儒林郎”三个正楷大字的青石匾高悬在屋顶。蓝底金字,在阳光下,耀眼醒目。石匾旁衬托着许多块方砖雕,画面表现精细,耸秀的山峰,淙淙的泉水,弯弯的老树,悠闲的放牛娃,云雾中的寺院等图案,显示了学子幽静的田园生活,展示了古代工匠精湛的技艺。紧偎紫漆大门两边是一对选用海东青山石精凿而成的石鼓,基座棱角分明,雕刻精细,琉璃光滑,高1.2米,鼓面为荷花绽放,绿叶扶持,边缘为一圈凸出的芝麻花,圆点围成,像似为击鼓升堂所制。大门前专门设立旗杆,以褒奖族中出仕之人。出仕者都有一根属于自己的旗杆,刻有自己姓名和功绩,以激励后人,颇像今天的光荣榜。生活在这样氛围中的族人子弟大多闻鸡起舞,挑灯夜读,受其感染,邻家子弟也颇多效仿,大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刻苦读书的韧劲。打铜巷,竹竿巷数代人才辈出,有多人成为文人,教师,学者。此旗杆后来移至书院文庙前。 前进与二进之间的庭院宽敞,建有照壁一面,墙面上绘有各种各样的花草鸟兽图案美观悦目,两边对联“物华天宝地,人杰地灵时”,墙脊顶两头各塑一条龙,斗拱出挑,飞檐翘角,甚为壮观。二进与三进庭院之间,正房与两厢房,以满足族人聚会,议事。三进与四进之间较为狭窄,但不失优雅,供接待外客之用。第四进正堂与厢房颇具独特,正堂大门对联“充海阔天高之量,养先忧后乐之心”。使族人受到向上启迪和进取家训。东厢房建一座象征性文塔,塔壁上装着“古榕挂月,四水归源”条幅,还建有水塘晒坪,分别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以此寄望后代人才辈出。为了广开民智,兴办教育,供子弟学习的家族图书馆。四周壁上贴着宗族发展史和重大活动照片。顶梁柱上,蝇头小隶工整地写着地方和宗族中有名望的人的生平事迹,以激励后来者。正厅内满目雕梁画栋,菱花门窗,配有精致的木雕形,有风景、人物、花鸟、人物等,每块木雕都表现一段古代的故事,如“苏武牧羊”、“天花散女”、“寒山寿寺”等,雕刻细腻,栩栩如生。院落地面上用各式各样的卵石,碎石等嵌拼的各种图案,具有代表“福”,“寿”的吉祥图案,体现审美格调和精湛工艺。 举人其人 古镇是历史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以教育发达,文风炙热而名闻徐、淮、扬、连苏北各洲府郡县。科举时代,秀才,举人,近代民国时期大学生数不胜数,众多名儒则是他们中的典范,最为杰出的要数清末时期的举人薛梦梅,世人都知道他是举人,其实是拔贡,明清时,科举制度中,每三年一次至省里举行的考试中,取者成为举人。中举者,才有参加下午在首都举行会试的资格。每十二年由各省学政,考选品学兼优的生员,保送入京,作为拔贡,经朝廷考试合格,可以充任京官,知县或教职。 薛梦梅,曾用名石桥,生于清朝德宗光绪11年(公元1885年),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随母度日,母明大义,教子有方。薛梦梅,少年壮志,聪颖过人,发愤读书,立志成才,20岁中举,清宣统三年(公元1910年),25岁以拔贡赴北京朝考,获七品法官衔,分发江苏任省会地方审判厅刑庭推事兼庭长。民国元年至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历任靖江地方监察厅厅长,江西安远,石城等知县知事,后调任江西财政厅厅长。军阀混战时期,化名石桥,在扬州行医,抗战后期返乡。 薛梦梅深明大义,以己之出身,走上仕途的经历,创办书院,教育下代人。积极动员塾师以集体力量,发挥群体作用,创办新式办学形式,既教授传统历史文化知识,又结合当前国家时局,对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首先动员薛氏家族入学,以其为主体,开办宗族办学之先河。投资教育,使洋河民间从此沿习着尊师重教乐学之风。 和平书院 和平书院为薛梦梅在洋河镇主创。目的以历史文化传统教育族人及地方民众子弟,使其人才辈出。 书院选址在夫子庙,即孔庙,文庙,在打铜巷尽南头,太平门内东侧。此为“两步三座庙”,与太平门外的太平桥“三步两座桥”相对应,同为洋河72景之一。是典型的古风古典。三座庙为“观音庵”、“五福堂”、“夫子庙”。所谓“两步三座庙”,即在两步范围内即可见到三座庙。其庙宇规模高大宏伟,非一般庙宇可比。三座庙是一处规模宏大的九级厅古建筑群,大前门,中天井和后天井分别有三级石阶,因而得名。九级厅的文庙是最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精华,颇具匠心的石雕、木雕、砖雕艺术,融人物、山水、花鸟、故事为一体。工艺精湛,寓意深刻,文化高雅。 书院生源为薛氏子弟居多,30人,胡姓、张姓、韩姓、陆姓等子弟近10人,总共不足40人。书屋待建,暂用文庙禅房,桌凳暂由学生自带。书籍,文具等文化用品皆由薛氏统一免费发放,免费入学,家境十分贫寒的学生由薛氏按月发给粮食,以保障学生顺利学习。学习内容以孔孟四书五经为主,因主教先生是胡仲筠,具有现代教学思想和方法,又加一些爱国主义时政和数学科目,也就是新的教学思想和旧式传统教育相结合,较之私塾馆的传统教学内容大有改革之现代思潮,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褒贬不一。教员,因薛氏长期在外为官,无暇顾及书院事务,即聘请胡仲筠先生主教。 胡仲筠名明柏,字仲筠,住洋河竹竿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学院,在校期间,参加过“五.四运动”,是“火烧赵家楼”积极参予者。毕业后受聘为天津某家庭教师。抗战胜利后,受聘于江苏八义中学任教,继任宿迁私立窑湾中学校长。因为人正直,与校董和地方官吏不和,遭受排挤,愤而离职返乡,回家时,还有一批学生追随到洋河就读,直到解放。他博学多闻,对高等数学研究甚深,文史功底颇厚。他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愤世嫉俗的情感倾注在旧体诗作中,其作品和文稿四书译注惜皆毁于日寇纵火。他的一生致力于国民教育,也处于国内外时局战乱时期。他渴望自由、民主、和平,所以薛氏书院命名“和平书院”,也有胡氏的思想因素。 三高小学 由于胡氏是思想激进派,新式办学理念,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赞扬、拥护和支持。学生数与日俱增,天天有新学生报名入学。一年来,学生为130人,分班为1-4年级。二年下来,已有学生210人,分班为1-4年级为初级小学,5-6年级为高级小学。学校已是完全小学校。校舍建设,一次盖了八口教室,24间;课桌凳一次添了400套。教师办公室,学生活动室,一应俱全。发展速度之快,教学设施之完备,学生数突飞猛进之增多,在宿迁县实属独一无二。洋河镇只有这一所小学,已满足不了渴求文化的人们,引起了宿迁县和泗阳县政府的重视,扩大教育教学领域。首先在:洋河镇东西两头各增加一所小学,也让学生就近入学。由于胡氏参加过“五.四”爱国运动,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在教育教学实际工作中得到深入发展。积极开展解放妇女运动,打破“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旧理念,提出女子入学读书想法,动员女青年入学,开设女子班,这一破天荒的创举,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拥护和支持,一些商家和开明绅士积极送女孩入学。学校随之又打破了陈规,男女合班上课,根据其智力和学业成绩编入不同班级跟班上课,进一步有利于女生智力发展,提高学生成绩。 三所小学命名,米市街小学,按泗阳县小学排名为第二高级小学,简称“二高”。和平书院,根据宿迁县小学排名为第三高级小学,简称“三高”。西头,火神庙小学,因在白洋河岸边,遂叫白洋小学。三所小学,统一归属“三高”小学领导,三高小学领导,因胡氏年龄渐老,身体不适,遂由洋河开明绅士鲍念慈先生充任校长。抗战胜利后,由宿迁县教文署委派洋河乡张家圩张国钧先生担任校长。三高小学教师低年级分为:一年级陆少乙,二年级张耀环,三年级蒋裕锡,四年级校长兼任,五年级魏正彝,六年级陈洁如(女).二高小学校长王林书,镇长兼,白洋小学校长罗会芹(女)、金家英(女)。三所小学在洋河镇办得轰轰烈烈,给洋河各界输送了有用人才,为学子们向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种办学结构和形式延续到解放前夕。 源远流长的历史,为古镇留下了众多风格各异的文韵和灿烂醇厚的文化遗迹,历史名人又有不同凡响的传奇和经历,共同构成洋河文化丰厚的基石,很是值得研究。(李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