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看点,由于几年前俄罗斯就有人抛出“俄罗斯准备成立核公司(买卖核物资、核技术)”的消息,而朝鲜最早的核武技术就源于俄罗斯,因此,如果从“商业链”与“核遗传”的层面去考虑的话,即便中东出现大规模的核扩散、沙特所说的“某种说不清的戏剧性后果”也还真的有“说不清”的“可能性”。 ●“美国资本”对俄经济的一次“警告性打击”,对中国发起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一个“准备环节” 第三个看点,我们注意到,与格鲁吉亚战争前后的情况极其类似,完全在“西方资本(美国资本代言)”操纵下的国际原油价格不久前再次爆跌,在东方评论员看来,这即是“美国资本”对俄罗斯经济的一次“警告性打击”,也是准备大幅推升国际原油、大宗商品价格、更大幅度向中国输入通货膨胀,从而对中国发起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一个“准备环节”。 因此,非常害怕核扩散的“西方资本(美国资本)”应该想一下,一旦“俄罗斯经济”最终因石油价格大跌而果真需要“成立倒卖核物资、核技术”的“核公司”,那么,谁又敢保证俄罗斯不会为“100亿美元一份的核技术、或者核原料”而“动心”?更何况,“核技术与核原料”到底是“俄罗斯技术”、还是源于俄罗斯的“朝鲜技术”,恐怕也说不清楚! ●在多年之前,我们就曾经详细论证了一个结论 因此,对以“中俄”为首的“南方经济”而言,由于“中俄”均对“遏制了自己经济发展空间”的“石油美元结算制”、特别是“美元本位制”深恶痛绝,因此,在削弱“西方资本”对“中东油桶”的控制力的层面上,也有着强大的“共同利益”。 不仅如此,由于“欧盟利益”也对“石油美元结算制”、特别是“美元本位制”遏制了自己经济发展空间”而深恶痛绝,因此,在“西方资本是否继续掌控国际金融主导权”的层面上根本冲突的“中欧俄”,却也能共同打造一个“伊核六方会谈”,并将“美国利益”给强行地“装”了进来。 在这个问题上,在多年之前,我们就曾经详细论证了一个结论,那就是:从本质上讲,1“中欧俄”就是用“万一不行,就放手让伊朗跨进核门槛、从而彻底打破‘命系有石油美元结算制、美元本位制’的中东格局”、迫使“当时还非常嚣张美国单边主义”接受“伊核六方框架”的。 ●再谈朝核六方会谈的几个作用 毫无疑问,“伊核六方框架”虽“拷贝”于“朝核六方会谈“,且作用类似,但“层次”是不一样的。 就“朝核六方会谈”而言,在“天安舰事件”之前,恢复“朝核六方会谈”是美国想要的,因为,它想借这个“六方会谈框架”、通过中国去约束朝鲜、阻止朝鲜向中东、甚至南美扩散核技术、远程导弹技术。 而在“天安舰事件”之后,恢复“朝核六方会谈”是中国想要的,因为,在“天安舰事件”之“真相”不明的背景下,恢复“朝核六方会谈”则意味着“天安舰事件”已经过去。 到了“埃及之乱”、经过利比亚之乱、叙利亚之乱、特别是“拉登之死”后,不论是在“叙利亚”这个止损点(对中俄而言)的问题上,还是“中国海上运输线稳定”问题上,更或者“南亚局势”上,面对美国企图从制造“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特别是“印度之乱”的层面对中国发起经济、特别是金融攻击,恢复“朝核六方会谈”,又成了美国最想要的。 ●“伊核六方框架”虽“拷贝”于“朝核六方会谈“,且作用类似,但“层次”是不一样的 而就伊核六方会谈而言,站在美国的层面上,它之所以被迫接受“伊核六方框架”,在于通过它、借助“中欧俄”中大多数的力量、“阻止”伊朗正式跨进核门槛,从而尽可能保住“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框架”; 站在“中俄”的层面上,在于通过它、借助欧盟、及其它“非西方势力(包括阿拉伯国家)”的力量、一方面分化“欧美”、一方面尽可能地介入“中东事务”,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也要通过美国、甚至欧盟对伊朗的压力,去有效约束“战略抱负极大”的伊朗。 而站在欧盟的层面上,则在于通过它,借助“中俄”与“伊核”对美国的压力,从美国手中尽可能地淘换“中东话语权”、并迫使美国在欧盟整合层面上的让步,最终推进欧盟的全面整合进程,从而慢慢用“欧元”这种货币单位对“美元”完成“西方货币本位制”的“新陈代谢”。 真实地情况就是,“科索沃单方面宣布独立”就是在“这一意图”下的“具体成果”,地中海计划的复活,“欧盟简单宪法”的通过,欧元市场份额的不断扩大,都是这一意图的“具体成果”。 ●“欧盟利益”对“伊核六方框架”是非常看重的 显然,一方面,由于上述进程远未结束;另一方面,欧盟无法主导“利比亚之乱”的“后续发展”则说明,由于其军事能力的严重短板,政治整合尚须完善,再加上经济实力相对有限(欧元仍然无法取代美元),因此,“欧盟利益”仍然无力“自我推进”欧盟的全面整合进程,因此,站在“北方与南方”的层面,“北方”之“欧盟利益”对“伊核六方框架”是非常看重的,因为,借助“中俄欧”的“共同利益”,这可约束伊朗、防止其跨进核门槛、从而引起中东全面竞赛,继而彻底打碎“西方资本(包括欧洲资本)”主导全球金融秩序的基石--全球即有格局(请注意这一说法); 而站在“欧美矛盾”的层面,来自“伊核”之“中俄欧战略协调”仍然不可或缺,因为,要继续推进欧盟的全面整合,直到欧元本位制“上位”,“借”彻底打碎“美元本位制”主导全球金融秩序的基石--“中东即有格局(请注意这一说法)”这一战略危险,作为“欧盟”用以威胁“美元本位制”的“战略工具”,那就是必须的。 ●在“是否”有效击穿“叙利亚”这个“止损点”的问题上,“欧美”终于来到了“选择时刻” 如果在这个层面上去观察问题,那么,我们也就不难看出,在“英国外交大臣称:伊朗正秘密试验弹道导弹或能携带核弹头”与“沙特资深外交官访英称:要么中东都没核武 要么就核竞赛”的“背后”了,是在“是否”有效击穿“叙利亚”这个“止损点”的问题上,“欧美”终于来到了“选择时刻”。 但首席评论员仍然强调:这一“终于来到”,本质上虽然仍属于“排列与组合”层面的东西,但明显有了“一旦选择击穿止损点”,就可能招到“中俄”断然反击、从而中东局势、甚至全球局势一一失控的危险。 在这里,我们不妨再回过头去看看第八、九两个要点,即: ................................ 第八要点:从中国政府对“伊朗与朝鲜进行导弹技术交换”的“传言”不直接回应,且“认真考虑应邀前去观察伊朗核设施”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反击原则”也是“准备与包括欧洲的欧美国家利益与欧美资本利益‘撕破脸皮’、从而用中东最暴力破局、彻底打破目前有利于西方的世界即有格局、提前洗牌”的。 第九要点: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反击姿态”对欧美国家利益、特别是欧美资本利益都是个强烈警告。 ................................ 我们也就不难看出,显然,这一“.....一旦欧美选择....局势就可能全面失控.....”的危险,对“中俄欧”及阿拉伯国家等组成的“国际社会”中的“大多数”而言,也是一种“排列与组合”层面的东西,与“(欧美)终于来到”是针锋相对。 ●非常担心“叙利亚之乱”全面失控的沙特阿拉伯,此次拿“伊核问题”、跑到英国说事儿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显然,通过利比亚这个“观察点”,从“英国与法国”一道“积极军事打击卡扎菲”的层面去观察,“英国利益”有“身在曹(美)营心在汉(欧)”、也就是“回归欧洲利益”的倾向,而基于其“身在曹(美)营”的事实,非常担心“叙利亚之乱”全面失控的沙特阿拉伯,此次拿“伊核问题”说事儿,将“要么中东都没核武 要么就核竞赛”的问题捎带给“美国利益”,让“美国利益”小心“戏剧性后果”,那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而就如我们之前所说,“叙利亚”这个“国际社会(中欧俄、阿盟、中东地方王等)”中“大多数”的“中东共同利益”的止损点一旦被“有效击穿”,“国际社会“必然做出“强硬反击”。 至于强硬反击的方案就有两个,其一,是“国际社会”强行打通“进出加沙”的第三条通道、也是不在“欧美”控制之下的海上通道,强行打通的办法,或是“武力护航”,从而正式废除美国主导的中东安全框架,彻底打碎石油美元结算制、甚至“美元本位制”的“基石”。 其二,就是“国际社会”默认伊朗正式跨进核门槛,从而在中东、甚至全球(特别是南美与非洲)进行核扩散,让战争危险、特别是核战争危险从“欧亚海上运输线”沿岸、从中东、北非、南亚、东亚等战略方向,一直“拷贝”至全球、拷贝至欧洲的腹部、美国的后院,从而让“西方资本”不再像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样、还能找到一处安全的“防空洞”与“避难所”。 ●所谓的“两种方案”,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种方案 显然,基于“上述两种反击方案”,如果是选择强行打通“第三条通道”,那么,这个武力护航的角色,首先就会落在伊朗、土耳其、叙利亚这些个“中东地方王”的肩上,由于“以色列有核”,因此,在这些个“中东地方王”准备进行“武力护航”的背后,自然是同时寻求“核武装”。 因此,所谓的“两种方案”,在某种意义上,其实也是一种方案,那就是非常害怕“叙利亚之乱”全面失控的沙特阿拉伯所说的“....要么.....要么......”。 显然,如果“以色列就此解除核武装”,或者被证明“根本就没有核武装”,那么,在“国际社会”的策应下,以强大的常规军事力量,“中东地方王”强行打通“第三条通路”、废除美国“以以色列为军事支撑、以沙特阿拉伯为经济支撑”的中东格局,将不成问题,如果“以色列没能解除核武装”,或者证明“以色列有的确拥有核武装”,那么,在沙特阿拉伯所说的“说不清楚的戏剧性局面”下,可能突然、迅速实现核武装的“中东地方王”,在“国际社会”的策应下,强行打通“第三条通道”,在力量上也不成问题。 ●无他,黔驴技穷耳! 值得强调的是,就中国的角度考虑问题,就在“欧美”于“叙利亚问题”、盯着“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瞄着“南亚破局”、摆出一副“就要选择”之姿态的同时,中国也在“南海方向”,盯着“叙利亚问题”、瞄着“伊核问题”、也摆出了一副随时准备“断然反击”的姿态。 毫无疑问,一旦中东、甚至非洲大陆因“叙利亚之乱”这个止损点被有效击穿而全面失控,那么,“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甚至“东亚海上运输线之乱”将不可避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然加速对“南海油气资源、特别是航路资源”的控制,而“东亚经济”的“相当部分”也将更加依靠“有能力进行最低限度内循环”的中国经济,比如泰国、日本,甚至澳大利亚,越南等、从而不得不更加靠向中国。 在这种情况下,在“中国海上运输线”由乱至稳之前,起码在“中国南海”、甚至整个西太平洋,如果中国进行反击,就没有谁的海上运输线、特别是“商品供应量”会是稳定的。在这个问题上,特别是严重依赖“东亚实体经济”、自已又难以承受“高成本经济运行”的“美国经济”,要特别注意了! 至于办法,相对那种“批发海盗”的“下三流”的手段而言,高尚得多、文明得多、简单得多的办法有的是,比如,在中国南海的航路上,依托中国大陆这只“最为稳固的航空母舰”,大面积地、有针对性地、“搜捕”海盗就可以了。不就是将“东亚输美商品”的“成本”给“推得高高”的吗?事实上,美国人想玩的欧亚、或者东亚海上运输线之乱,、甚至中国海上运输线之乱,就能直接做到这一点,“美国经济”就没有想过吗?在东方评论员看来,想肯定是想过的,之所以想过了还摆出一副“我就是要这样玩”的小样儿,一如中国一句名方言:无他,黔驴技穷耳!可谓是打又打不赢(F22无限期停飞),骗又骗不了(中美G2共管地球、甚至中美共管西太平洋,直到今天都堆在奥巴马的办公室里)! ●南海问题的“作战原则”:“置沈阳、长春的敌人于不顾,直接拿下锦州” 在这个问题上,我们想提前“暗示”一点,那就是:“南海”方面玩到现在,原想用“中美共管西太平洋修订版(G2)”来“忽悠中国”的华盛顿,似乎终于看明白了:如果就这样玩下去,最终的结果就会是这样的:北京“通过”打服越南、解决南海,不仅可以确保“最低限度经济内循环”的这一前提条件,更加重要的是,还可以借此“间接、但却可能实质性地”一举解决台湾问题、甚至韩国与日本问题。 至于如果理解?限于篇幅与时间,我们将在下周一的点评中进行展开。在这里,先请大家不妨先思考一下。 不过,作为一个思考方向,我们可以强调一点,那就是:其“解决思路”一如毛泽东主席当年规划辽沈战役时、所强调的作战原则:“置沈阳与长春的敌人于不顾,直接拿下锦州”,从而彻底拿下“东北(今天,这里是南海、甚至东亚)”、甚至整个解放战争的战略主动权。 因此,根据我们的观察,提出“中美共管西太平洋模式”的美国人,在目睹“中国示强南海”的“后续发展(尽管美国不得不出来支持越南、直至谴责中国,但无奈越南最终示弱)”之后,有可能已经开始“后悔”!这从美国媒体又开始呼吁“中美共同领导世界”的声音中,是可以听出点儿什么的。 显然,至少在理论上,中国是可以通过先解决南海问题,再回头促进东亚整合的。 ●“本拉登版维基解密”正式广播的日子就要快到了 显然,美国人的“黔驴技穷”并不始于现在,最早显现,就是亚丁湾的海盗问题。而到了所谓“美国通过秘密军事行动在巴基斯坦境内发现、并当场打死本拉登、搜到大量本拉登遗物”,更是彰显其“黔驴技穷”的一面。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现在,旨在“指鹿为马”的“本拉登版维基解密”还没有开始正式广播。但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其开播日子就要快到了。 ●最近几个月,要特别警惕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金融安全问题 最后,我们仍然要强调的是,站在中国的角度看问题、真正要警惕的,仍然是南亚方向,是“巴基斯坦之乱”、特别是“印度之乱”的复杂局面!我们甚至不排除这样一种可能,美国人在中国南海、在叙利亚问题上摆出的“小样儿”,不过是“倒数第几次”的“声东击西”,其着眼点就是“第三种方式”的“南亚破局”!因此,最近几个月,要特别警惕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金融安全问题。 因为,在我们看来,一旦这两个方向出现金融动荡,或是“倒数第二、或者第一次”的“声东击西”。 值得欢迎的是,当地时间6月29日,印度总理辛格表示,印媒不应过度炒作中印间的分歧;另外,他还首次承认“中国军事实力‘远超’印度”。 在东方评论员看来,如果有何事终于能“让”“什么都要与中国比一比”的印度人、特别是其领导人公开承认“与中国军事力量差距巨大”,这肯定是“发生了特别严重的事情、或者看到了什么巨大危险”! 我们也认为,有这两个态度就好。这说明,至少直到今天为止,面对继续攀升中的通货膨胀率,以及一再调高的资金利率,“印度经济”至少已开始理智地提醒“方方面面”:即便出现“印度之乱”、由于实力上的巨大差距,恐怕也不会出现“中印上规模的军事冲突”、从而“为其所利用”的那一幕。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道具 评分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洋河新区网|关于我们|手机版|小黑屋|免责声明|网站地图|帖子申诉|TOP|洋河论坛 ( 苏ICP备11051693号-4 )
GMT+8, 2024-12-27 00:18 , Processed in 0.071043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